信息:苏州有家书店,“掌柜”不识字

书店“掌柜”不识字?乍一听,还挺令人吃惊。然而,若常常光顾这家店,会发现个规律——这家店的“掌柜”,其实不止一位。上午,看店的是位阿姨;下午,阿姨换成大叔;傍晚,坐在店里的则是个小伙。

带着好奇细聊,方知三位“掌柜”是一家。他们手上,各有各的工作,他们用各自的业余时间,经营着街角这家二手书店。如此,开店近三年,这家小小书店,成了一个家的联结点,并期待着成为越来越多爱书人的精神家园。


(资料图)

纯属偶然的“寒杉书店”

或许是离寒山寺不远,书店名叫“寒杉”,取了个谐音。

正因离寒山寺不远,进店的人,有不少是游客。“老板,店里有这本书吗?”有人初次进店,会向“掌柜”打听。如果是在上午,那么看店的阿姨会和蔼一笑:“您自己找找看,我不识字的。”

“掌柜”阿姨姓陶,她不认识字,却挺忙。书店里卖的全是二手书,她忙着将待上架的书分好类,将成套的书捆扎好,整齐摆放在书架旁。既然不识字,又怎么给书分类?陶阿姨又是和蔼一笑:“看得多了呀,就熟了。比如这些画多的,是小孩看的,那些全是字的,是大人看的,封面看着一样的,应该是一套,得放在一起扎好,不然就乱了。”

整理二手书,陶阿姨用的是“业余时间”,她的“主业”是家务。“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好早饭,到菜场买菜,8点半来开店,在店里看一个上午。”到中午,陶阿姨等着丈夫来接班,她要赶回家做午饭。下午,她要帮着带带娃,还要准备晚饭。

去二手书店淘书,是不少书友的一大乐趣。

接陶阿姨班的张大叔,也有自己的工作。他在平江路做环卫工作,上午值班,下午休息了,便到书店接班。在书店,他戴上老花镜,将陶阿姨分好类的书再细分,然后一本一本上架,又把需要邮寄的书,一批一批发出去。

傍晚来接班的,是张大叔和陶阿姨的儿子张章,他在网络传媒公司上班,下班后一般直接去书店。在书店,张章主要负责盘点,再整理好第二天上架的书。等到书店打烊,已是晚上七八点,全家人这才坐到一起吃晚饭。

手头各有工作

为啥还要开二手书店?

张章直言“纯属偶然”。他们一家来自安徽,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张章接触到的书,多为学校发的教科书,课外书极少。“上完学到苏州上班后,有几位同事喜欢去二手市场淘货,其中有不少二手书。”张章跟着同事们淘货,陆陆续续收集了一些二手书,但之后多次搬家,那些书都当废品处理掉了,“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可惜。”

“其实二手书的价值在于内容,有些书光看封面就很喜欢,很有时代感。”后因工作关系,张章接触到了二手书网络交易平台,“是大型的全国性平台,我和同事就想能不能做个小的平台,比如社区性平台。”

于是,几人说干就干,开发了一个二手书回收程序,还制作了宣传单,分头到小区推广。他们没料到,苏州的二手书“储量”,远远超出了预期。最初半年,他们收到的二手书,就有2吨多,堆满了张章所住的三室一厅及楼下车库。

收来的二手书仍源源不断,这样一来,怎么出货成了问题。而开一家二手书店,是当时张章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从二手书中找到的各类票证,成了店内的装饰。

自有看法的“论斤卖书”

开店前的筹备,耗时不短。当时收来的书家里堆不下,张章先租了个仓库,紧跟着挑选地址、办理证照,等一切准备妥当,“寒杉书店”开业了。

书店位于居民楼下,是沿街的小门面,它的前身,是一家超市的配送站。如今,店内保持着开店初的格局,进门是收银台,收银台后的墙上,是一排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杂志,有《上影画报》《大众电影》等。收银台对面,是二手书消毒柜,再往内,是靠墙的书架。书架中间,有一张方桌,桌上摆着成色较好的古旧书。

“8元/斤,满100减20。”与开业初期相比,书店最大的转变是经营模式。“最早是按本定价的,打折卖,两折或是三折。但慢慢发现了问题,有的书版本比较老,定价是几角甚至是几分钱,就遇到了较真的客户,问我几分钱的书打三折,给多少合适?而且书的量大,类别多,按本定价,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靠一两个人忙不过来。”将所有书放在一起整体看,张章找到了办法,“大部分书在200克到600克,论斤称重比较省事,给客户的感受更直观。”于是,他结合书的价值和客户的接受程度,给书“掂量”出了价格。如今,店内九成二手书的价格是8元/斤,儿童绘本因成本高,为12元/斤,此外,少量稀有版本的旧书仍是一册一价。

论斤卖书是主要经营模式。

如此一来,值班“掌柜”省事多了,将客户选好的书往收银台前的电子秤上一过,立马就能显示出价格。不用出价,张章的父母也能来搭把手,他母亲虽不识字,照样能胜任“掌柜”岗位。而盘点时对出货量,心里也有了个数,“多的时候一天卖出300斤左右”。

论斤卖书,成了“寒杉书店”的特色,只是并非所有书友都能接受。“有人就说过,从来不去论斤卖书的书店,觉得对书不尊重,而且认为书的质量不会高。”对此,张章很想谈谈自己的想法。他觉得,作为书商,需要确保书是正规的,且有好的内容,而价格要让大部分客户接受,但不亏钱是底线。

论斤卖书,正是张章开书店以来,扭亏为盈的转折点。

张章在核对待客户自取的二手书。

坚持下去让更多书流通起来

说起书店的经营状况,张章直言就在3个月前,他是瞒着全家人,找房东交了下一年的房租。

“书店开业第一年,就是在疫情期间,去年受疫情影响,关了三个月,交租金那会,还不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情况呢。”不过张章相信,自己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他记得,刚开店时,头两个月的营业额还不到2000元。“有时在店里坐一天,也没有一个客户,全家都劝我把店关了,最多亏掉一年的租金。但我觉得应该是方法没找对,还能调整,就想能不能坚持6个月,如果能坚持,就继续做下去。”正是那一点执着,让张章坚持了下来。几个月后,论斤卖书的策略,加上适逢暑期,店内论斤卖的儿童绘本大受欢迎,让书店“活”了下来。

不过租仓库、书店以及回收二手书等,均有成本,书店能有多少利润,只有张章算得清楚。“抛开情怀说实话,现在这家店是有利润,但只是支付我母亲和妻子两个人的工资,再补贴一点生活费。妻子现在因为要带二宝,暂时不多参与书店的打理。”要让书店维持一定的利润,张章所要做的,就是多出货,“是一个聚少成多的过程。”

张章的父亲,下班后到店打理。

因而,他与快递公司合作,开通了邮寄业务,为游客等客户提供方便;他建立了线上平台,开发了线上购物小程序,如今吸纳的书友已有四五千人,挤满了8个微信群。“有些是小朋友带小朋友,有些是妈妈带妈妈,还有老师带老师的,对很多客户来说,多一个平台,就多一个找书选书的渠道。对我来说,客户越多,和大家的交流越多,能帮助我往更好的发展方向调整。”通过每天线上、线下互动,张章在不断调整的同时,发现自己对二手书的喜爱更深了。

“与书打交道要慢慢积累,是件特别需要耐心的事,接触的书多了,发现自己的‘段位’会提高。假设说,接下来要是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我相信还是会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母亲不识字,整理书时却无比认真,会一页一页地铺平;父亲捧着书,或蹲或站,让书一本一本分类上架;妻子带着儿子,到店里边帮忙边翻书看——这些日常,让张章发现,家人已经习惯了围着这家二手书店转。

下班后先去打理书店,成了一家人的日常。

而希望张章将二手书店开下去的,是广大的书友,有时到了晚上,张章即将打烊,还会有客户进店来逛逛,看看有没有新发现。而根据客户的需求,张章不断进行着调整。“尽量让书流通起来,使每一本书都找到合适的读者,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喜欢的书。”虽说在商言商,但说到最后,张章谈的还是情怀。

关键词: 业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