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苏州全力建设中医药发展高地!
11月17日上午,全省中医药大会召开。副市长季晶在苏州分会场就近年来全力建设中医药发展做交流发言。
(相关资料图)
◆◆◆◆◆
作为吴门医派的发源地和主阵地,苏州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基深固、文化氛围浓厚,群众认可度高,有着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先天优势和历史责任。近年来,苏州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工作部署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在科研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全力建设中医药发展高地,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聚焦科研能力提升
筑牢传承创新“基础桩”
设立吴门医派传承发展专项资金,开展吴门医派脉络梳理项目与古籍保护、整理、研究与利用。已完成120余小时吴中医家访谈,整理吴门医派医家、吴门特色技艺相关资料70余万字,完成了35条脉络梳理。
经典传承持续推动中医药科研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去年底,全市中医药系统共申报各项课题共计1895项,立项607项。
近两年获得:
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立项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9项;市中医医院和张家港中医医院获得的国自然项目数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地级市前列;去年,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姜宏科研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实现我市市属医院和全省地级市中医医院零的突破。
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全力争创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这必将为苏州中医药科学研究增添更强大动力,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打下更坚实基础。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持续发展“永动机”
创新实施五大卫生人才新政,重点倾斜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把医学大咖“请进来”、领军人才“育起来”。设立“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建立传统师承教育体系,培育基层中医药紧缺人才,把紧缺基层人才“补起来”。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服务政策,提供各种国内外进修机会、各类科研项目资助,提供可背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或者购房补贴,让青年人才既能“走出去”又能“留下来”。大力实施“名医工作室”,为名医执业创造更优环境,让本地名医“动起来”。
截至目前:
全市引进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4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9个;拥有省级以上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5个;省西学中项目师承导师专家16位,省级名中医59名;62名中医药人才入选市姑苏卫生人才计划,各有一人入选特聘人才和领军人才;“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140名。
今年7月,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了全面深化合作大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项目正式开工,助力苏州成为全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当前,正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整体迁址我市为契机,推动市中医医院成为研究生院签约实习基地,共同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聚焦服务体系构建
织密人民健康“保障网”
围绕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中医医疗资源体系,加快优质中医药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有序推动市域内中医医疗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三甲创建。去年底,市中医医院二期建成启用。
截至目前,已有九个县级市(区)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中张家港和昆山中医医院已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当前,正依托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建立的战略合作,规划300亩用地,共同创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学中心。
推进中医服务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广8种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探索行之有效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苏州模式。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建成国家和省重点专科30个,苏州市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专科32个。
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加大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绩效考核力度。
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开展中医馆等级评价工作,确定五级中医馆7家。确定第一批吴门医派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坊)15个。
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1年全市下沉服务基层中医专家437人,累计服务11万人次。完善中医药一站式配送服务,打造百姓身边的“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
◆◆◆◆◆
下一步,苏州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发展中医药为了人民,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以优质可及的中医药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全力推进中医药发展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