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自古姑苏一轮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杨曦
文/陈敏娜
玉雕,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审美符号。学养、品位、性格、喜好一目了然。浮生倥偬,我们又何尝不是被世间的人情事故所打磨,需要一些事物来唤醒曾经单纯而美好的回忆,于是,我们书写他们。
(资料图)
杨曦这个名字后面跟着一长串的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当代中国玉雕艺术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玉雕自古至今就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是独特的艺术意象。从時间、空间来看,玉雕并不简单作为一门技艺存在,在历史演变进程中,逐渐孕育“玉道”之内涵,与古人生命体验密不可分,孔子说,“君子比德如玉”。明代,苏州出了陆子冈。至清,玉器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到达巅峰。现代,经由杨曦之手,他的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备受追捧。
诗意栖息
从小喜欢绘画的杨曦上世纪接触玉石雕刻,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创意世界里。走进南石工作室,典雅、宁静、贵重的感觉,扑面而来。空间内充盈着生活的温情,太太和他共用一个工作台,风雨同舟,更是事业伙伴。蹒跚学步的小孙女,甜甜的冲我们笑着。杨曦和夫人精心挑选各式家具、装饰品,使之成为“生活空间”。每一样作品,都无可替代。白色、金色和棕色营造出精致素雅的氛围。传统与现代,古典而不奢侈,优雅又不简单。笔直的线条,营造远山的意境。布艺沙发给空间增添一抹暖意,更富有生活气息。平滑的墙面呈现作品的真实状态,少了一些戏剧感,反而与艺术品之间能相互成就。自然光线则为身处内部的工作室带去了光明,照耀出干净大气的线条。工作室一楼被划分为好几个空间,金属色调的墙面使整个空间更具质感,同时可以感受到完全放松和依靠的安全感,而投进的自然光也可以突出房间中摆放的艺术品。不仅如此,设计师还将二楼和三楼的一些房间,以一个艺术展陈的形式呈现。室外庭院则以极简设计手法,展现出树木,混凝土与自然元素的原始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开始深呼吸,感受新鲜空气,振作精神。一些简单的细节贯穿始终,在自然光的照耀下加强了空间的内外联系,增强了一种自然的感觉。空间也是语言。从杨曦工作室中看到了他对于生活、社会、历史和艺术、文化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对于空间最好的滋养。同时,他将自身从喧嚣与繁琐中解脱出来,独享这一份静谧生长的自然与艺术品味。
君子谦谦
杨曦穿着一件蓝色的工作服,翩然而至。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突然到访,打扰了他的创作,正在设计一件作品,我看到了设计稿,一组江南风情的设计。他很瘦削,乍一眼觉得他和陈丹青老师很像。也是这样仙风道骨,轻盈,简洁,魏晋文人气。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如何殊异,人格修养都仿佛是一伦明月,明心见性,不仅仅是他的创作,更是他的艺术精神与气质。岁月赋予他经验,皱纹,阅历,宽容善良,善于沟通。每个人现在呈现的样子,其实都是自己过往所有经历的叠加。杨曦老师讲了他的成长历程和时代背景,看起来阴差阳错,实际步步扎实,技术全面。玉雕事业,从家庭作坊,到工作室,到现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熟并逐渐往行业传承,践行更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作干练,生活保守,创作跳脱,这是杨曦面对世界的姿态。
以古为师
玉雕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浓缩中国文化的艺术精华,一件优秀的玉雕作品往往是创作者综合素质和水平的结晶,它反映出艺术家的技艺以及情感,是审美和经验的累积。最初根据工作的要求。他的作品是仿古件。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模仿,起初他是抗拒的,他有自己的想法。父亲劝慰他,必须汲取营养才能创新,杨曦是孝顺的,听从父亲教诲。耐心的学,精心的练,一秒一秒地,一寸一寸,磨时间,磨精力,磨脾性。打磨器物,也修炼自己,圆润,平和,明月一般散发着淡淡的光晕。复刻“乾隆工”玉雕作品《太狮少狮》堪称经典,工艺神韵几可乱真,不少藏家及玉器鉴定专家一致认定这就是清中期的玉雕精品。杨曦莞尔。《乾隆马》《麒麟送子》仿古类玉雕作品,造型饱满,神态生动,被收藏家当文物收藏,即便知道这是苏州杨曦所作,依然收入囊中。收藏家是有眼光的,杨曦的作品一路看涨。事业千古事,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打牢基础,注重积累,才能聚沙成塔。
明心见性
随着技艺的成熟,犹如书画的临摹,募古而习得技艺。从仿古玉器吸收技艺和养料,杨曦开始寻找独特创作语言。自然界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他的老师。他大胆使用平面设计和民间美术元素,《花样年华》《凤穿牡丹》《秋雨江南》《江南水乡》系列等,巧妙运用点、线、面造型元素及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透雕、圆雕、浮雕一并呈现。突破传统,不落窠臼,简洁朴素、典雅唯美。以传统入手,用现代呈现,充满艺术的张力。玉雕之路并不总是铺满鲜花的,数不清的夜晚,一个人无尽的磋磨,看着一块块原石,石不能言,杨曦仿佛在与它对话,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直到有一个完整的画面在脑海呈现。他游离喧嚣,沉浸在琢玉的世界。哲学上讲,外因和内因。外因似乎是技术,内因是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似有仙人指点,文质彬彬的杨曦,以跨越时空的能力,返璞归真,仿佛打通了六感,佛家有云,眼耳鼻舌身意。自由宁静,一种静穆的姿态和自然流露的情感感染着内心,影响着审美。最高妙的境界,是自然。作品中呈现的江南,既直接又含蓄,丰富致远,让人共鸣,若有似无的颜色,,用笔很简,大量留白,却自带清气。不做作,质朴平淡,却让人信服,静谧的温暖照亮阴霾,有一种独特的神韵。
人月双清
杨曦负责设计。灵感来自于生活。他走过的路,画过的画,挚爱的家乡,喜欢的艺术。从小居住在苏州平江路的他,小桥流水,江南人家,草木桥景,四时飞花,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读过的书,甚至认识的人,烟云过眼,滋养着他。杨曦与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一样,主张屏除繁杂、跳脱沉闷,打造出符合现代简洁审美的作品,宁静与平和,建构起一处天地,表现自己对生活态度的追求,所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材料原有的天然光泽以及岁月沉淀的痕迹,扎实细致的手工艺,融文化特征于作品,真实呈现独特个性和丰富底蕴。他通常手绘在玉石或者稿纸上。手工的温度出自于心,它承载着艺术家满满诚意。一支笔、几把刀、一把尺子、一个工作台,这就是他全部工具。或许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甚相同,君子如玉,盛世传承。清雅的、冷冽的、妖媚的、温和的,都有。
沉淀是一种人生态度
春风十里,静水深流。静而简的生活状态使他的人生节奏趋于稳定。作品更像是他的家人,如数家珍也好。他把看到的喜欢的早期的作品都买了回来,他说再也做不出这样的作品了。他做的玉石山子,灵动的,跳跃着月亮一样光芒的山子。内敛,杨曦喜欢用作品表达内心的感受。访谈结束,我用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那天参观的景象消化完,看展厅的作品,彼此相映成辉,美得让人语言匮乏,只感到一切都失去色彩,唯有眼前那留下的一抹倩影。艺术有时间吗?如何留下它?用作品。玉石的特性和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时候人生就像隔着雾气腾腾的玻璃窗,雾里看花,看不透也猜不透。或许正是这份朦胧的美,才让人生充满更多的可能性。看不清楚的东西才是最美的,达不到的彼岸才最让人想要到达。朦朦胧胧,所以才在心里保留着一份美好,一份期待。能够做喜欢的事情已经弥足珍贵,而很多人或许一生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对于未来,他说,做作品,自己收藏,筹备每年一次子冈杯,艺术对他来说是养心,“未来我希望创作更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保持一颗对创作的初心,是杨曦在艺术这条路上的座右铭。杨曦其实也在造梦,在这场梦中,有喜悦、有幸福、有思念、有梦想。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机械时代,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突破定义 无限可能。杨曦一直坚信独一无二,带着制作者手心的温度,将感官与非感官世界精准融合在一起。这些相似的系统像一门“共同语言”,连接着生态、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也联系着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作品已成经典,每一样都仿佛是“神来之笔”。
关键词: